扬州才女系列│郭坚忍:血书丹心凝课卷 广陵潮涌唤女魂

发布时间:2025-07-04

在晚清至民国风雨飘摇的岁月里,扬州广储门街32号的一幢民国建筑静静矗立,这里曾是郭坚忍创办私立女子公学的所在。这位出身诗书世家的才女,以教育为刃、以革命为志,在封建桎梏与民族危亡的夹缝中,书写了一段觉醒女性的传奇。

破茧:封建闺阁中的觉醒者

郭坚忍(1869-1940),原名宝珠,字韵笙,出身扬州盐商世家。其父郭绣君与叔父郭外峰皆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,家中藏书万卷。年方及笄,她便在父亲举办的诗钟雅集上崭露头角,以“不栉进士”之誉惊动四座。18岁嫁与亳州知府之子陈芷渔后,虽身处官宦家庭,却始终心系家国。1906年,她携11个子女从常州归扬时,毅然改名“坚忍”,字“延秋”,以表延续秋瑾遗志之决心。

燃灯:女学火种燎原江淮

1906年,郭坚忍在弥勒庵桥畔创办中国最早的女子学堂之一。她亲撰《游丝词》自序,打破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陈规。学堂初设时,她不惧世俗眼光,招收各阶层女子。1907年,她将学堂迁至广储门街,扩建为涵盖师范、小学及男童平民班的综合性学府。在这里,她不仅教授四书五经,更开设时政课。

弄潮:革命洪流中的女杰

郭坚忍的革命足迹贯穿辛亥风云:1911年以扬州女学监督身份觐见孙中山;1917年携子陈沣与中山先生同席远东饭店宴会;护法运动失败后专程赴沪声援。当“二十一条”国耻降临,她组织血书抵货运动,亲率学生游行;五四期间更率师生罢课,直斥军阀汉奸。即便在孙传芳通缉令下避居乡间,仍秘密筹办女子职校,以实业救国延续教育火种。

守望:抗战烽火中的巾帼魂

日军占领上海后,已届古稀的郭坚忍以妇女会长身份奔走于伤兵护理与抗日宣传之间。扬州沦陷前夕,她目睹城头残阳如血,在永安乡间留下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绝笔。这位毕生未冠夫姓、以“郭坚忍”之名对抗封建礼教的女性,最终在1940年带着未竟的夙愿离世。

时代映照: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的交响

郭坚忍的一生,恰似晚清至民国社会裂变的微观缩影。当扬州城仍困于“三寸金莲”的旧俗枷锁时,她已以不缠足会为刃,悄然剖开封建礼教的肌理;当广储门故居的青砖灰瓦默立如常,其内里早已成为女性挣脱闺阁的革命道场。这座看似寻常的民国建筑,实则是中国女性破茧成蝶的精神地标——女学课堂的琅琅书声与时代电波的滴答密语在此共振,将封建末世的挽歌,谱写成一曲近代妇女解放的觉醒先声。

联系我们